
■ 规模宏大正规培训学校
■ 优秀厨师培训示范学校
■ 全实践教学新模式
■ 优秀厨师培训示范学校
■ 全实践教学新模式

办学许可:人社民3501016205017号
最新公告
扫墓吃清明果 清明节传统食俗
来源:福州市高厨培训学校 编辑:海峡福州厨艺学校 浏览次数:62
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。清明祭祀很重要。在中国或者说在华人眼里,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。若是不参加祭祖,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,一个忘记祖先的人。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,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,故称为拜山。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。海峡福州厨艺学校就跟大家说说清明节该怎么过?
清明节的由来
谈到清明节,有点历史知识的人,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。据历史记载,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,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,生活艰苦,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。后来,重耳回到晋国,做了国君(即晋文公,春秋五霸之一〕,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,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,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,不肯出来。
晋文公无计可施,只好放火烧山,他想,介子推孝顺母亲,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。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。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,禁止生火,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,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,也是清明节的由来。
清明节有什么习俗
1、扫墓:清明扫墓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。其习俗由来已久。民间不分贫富,带上祭品,焚化纸钱,礼拜祖先,同时铲除荆草,加盖坟土并封土于墓。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,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,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。上坟时,要准备一些糖果、饼干,称为上坟果,发给住在祖坟附近的儿童。清明夜,养蚕人家睡觉时会把蚕子裹在棉衣之下,据说蚕子得了人气才会容易繁殖。嘉兴县清明夜吃青螺,称为“挑青”。
2、踏青:又叫春游。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。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。
3、荡秋千:秋千,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。它的历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为了避忌讳,改之为秋千。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,再栓上彩带做成。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,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,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。
清明节传统食俗
1、清明节吃清明果
每到清明,南部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,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。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,但味却截然不同。清明果的皮是用清明草、大米、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,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绿色汁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,然后包入豆沙馅,这时候还需要一个有圆形刻花的木质模子,将包好的清明果压入模子中,再拿出来时就会有一面印上了漂亮的花纹。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,看上去倒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,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。
2、清明节喝酒酿
古人相信清明时分水轻清上行,此时水质最好,宜多储之。此时的水尤适合做甜酒酿,以糯米浸水约一天取出,淘净后蒸熟放凉,然后放在钵中加入酒曲盖严实,若气温适合快则一周不到即可得到甜酒酿,色白而细腻,加入玫瑰腌制的糖味道极芬芳。长江流域食酒酿很普遍,醪糟、酒糟亦都是此物。
3、清明节吃菁团
菁团,据《天台风俗志》里记载:“采菁作饼,以备寒食。”就是把菁(一种野生小草,有清香味,清明后开黄色小花)洗净煮熟和糯米粉捣匀,用面杖压成扁圆形,用豆沙作馅,放进特制的模子里印出花样,蒸熟以后就成为形如碧玉的菁饼了,另用笋末、豆腐干、油泡、萝卜、肉丁等作馅捏成团子的,叫菁团。《台州府志》载:“清明,采菁草杂米面为饵,谓之‘青饼’。盖菁性温,可不热食也。”可见,清明吃青饼是有一定道理的,同时也是寒食的一种主要食物。
4、清明节吃海蛳
清明还有吃海蛳的习俗。据说,清明日吃了海蛳能使人眼睛明亮。海蛳,肉食性贝类动物,我市沿海有产,清明期间正是这种小海鲜上市之时,民间把这种小海蛳又叫“亮眼蛳”,认为清明日吃海蛳,能亮眼睛,不管男女老少,以这一天吃到海蛳为荣;另有一种说法,认为清明日所吃的应该是香蛳,即“相思”之谐音,不用说,是思念亲人。
如今的清明节出现各类奇葩祭品,从几年前的别墅、二奶、ipad,到如今的iphone、wifi、证件套装。网上还惊现清明另类家政服务,请人代哭代跪代扫墓成“私人定制”模式。回想4月5日清明节,虽沈阳市大力提倡用鲜花代替烧纸进行文明祭祀,但是传统祭品销售依旧旺盛。除了纸钱、菊花、香烛等传统祭品外,苹果数码套装、女士用品、大别墅齐以及电饭锅等“奇葩祭品”也悉数登场。海峡福州厨艺学校提醒大家清明节焚烧纸钱,置放供品,应注意防火,确保安全,物品尽量自己携带,避免购买祭祀地点附近的小贩兜售器物。
